2025
四月
30
【公教新闻】|选举教宗会议:中世纪的历史与未来(一)
选举教宗会议将选出第267任教宗,结束宗座出缺期。教宗的当选必须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
据梵蒂冈新闻网报道,再过几天,西斯汀圣堂将呈现在历史的目光下,但却向世界关闭。从 5 月 7 日开始,有选举权的枢机们要选出下一任教宗。选举教宗会议在即,这是教会历史上的第 76 次,也是在米开朗基罗的杰作《最后的审判》下方举行的第 26 次。
选举教宗举行的闭门会议已经有8百多年的历史。有的只须数小时,有的却长达数年。历代以来,有好几位教宗制定了规则,使选举伯多禄继承人的投票和枢机们的会议能够妥当地进行。关于枢机们为选举教宗而举行的会议,若望保禄二世教宗曾以《天主全体羊群》(Universi Dominici Gregis)文件修改了对这个会议的规定。后来,本笃十六世教宗也颁布了两道手谕,在若望保禄二世的文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
用钥匙锁上
选举教宗会议的拉丁文名称是:Cum clave,意思是“用钥匙锁上的场所”。这几个字所指的既是闭上门选举教宗的地方,也是参加选举教宗的全体枢机。不过,在基督信仰的历史中,选举教宗的方式并非总是今天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在最初的1200年间,作为罗马主教的伯多禄的继承人在选出的时候当地教会团体也贡献了力量。很可能先由信友团体提名,圣职人员再仔细审查候选人,最后由附近地区的主教们表决。随著基督信仰的传播,选举教宗的程序也有相应改变。从第4至第11世纪有外来干预的问题:罗马皇帝、加洛林王朝、德国皇帝都曾以各种方式设法左右教宗的选举。教会因此感到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经过世世代代的改变及不断修订,选举教宗的程序逐渐形成我们在今天所看到的闭门选举教宗的方式。
选举教宗会议的起源
在选举教宗的问题上首先介入的是教宗尼古拉二世(Nicolò II),他于1059年颁布«因主之名 »(In nomine Domini)谕旨,规定只有枢机才能选举罗马教宗。这项法令只有在亚历山大三世(Alessandro III)在位时才最终被批准,这位教宗于1179年颁布了« 无论如何要避免的»( Licet de vitanda)法令,明定教宗的当选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方才有效。因此,为直到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选举教宗的方式又增加了另一个筹码。不过,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宗座出缺期延长,以离罗马不远的维泰尔博(Viterbo)城选举教宗的著名事件达致顶峰。那是在1268年,18位枢机聚集在维泰尔博的教宗大楼选举新教宗,但很久都无法选出。两年过去了毫无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泰尔博居民决定将大楼的各道门用砖头封闭,将枢机们困在里面。虽然如此,枢机们仍然无法做出决定。愤怒的信友们又将大楼的房顶掀开,只给枢机们面包和水做粮食。这一来,枢机们终于达成了共识,继两年零9个月后,即1271年9月1日选出了维斯孔蒂(Visconti),取名额我略十世(Gregorio X)。其实,这位新当选的教宗连枢机都不是,他只是附近里耶吉(Liegi)城的总执事,当时正在圣地朝圣。
——待续
